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神学?

文/陆尊恩
Image

面对现今全球化、信息化与后现代的世界,教会无时无刻不被放在公众的眼目下议论审视,基督信仰再无法回避基于信仰回应时代问题,必须勇于向世界表明自己的良心与敬虔,用爱心与真理见证基督。

教会需要公共神学,因为教会需要一个成熟的框架,指导信徒如何正确地迎接世界对教会的冲击,并有意义地回应这个世界。

01 | 什么是公共神学?

公共神学(Public Theology)是指在公共生活中宣讲、意图指导公众行动的神学。公共神学的实践类似《圣经》中的先知,诉诸上帝、启示或信仰传统的权威,针对公共生活中的现实处境、历史事件或伦理议题,同时面向信徒与非信徒传讲真理、指责罪恶、批判谬误、见证基督、呼唤悔改,或唤醒社会。

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公共神学是基督教伦理学的延伸,伦理学又是系统神学的延伸。公共神学必须根植于整全的基督信仰,因此与系统神学、圣经神学、历史神学或实践神学的范畴都是重叠的。但公共神学亦具有特殊性,因为是在公共氛围下建构的神学,其正当性与权威性必然直接面对公众的回应、审视与挑战。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公共神学所研究的是特殊启示与普遍启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研究神赐给教会的救恩知识如何与神赐给人类的普遍知识相协调;或者说,基督信仰如何与其他的世界观相处。

较为人知的公共神学的著作,有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潘霍华的《狱中书简》、尼布尔的《基督与文化》、凯波尔的《加尔文主义讲座》、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莫特曼的《盼望神学》、沃弗的《拥抱神学》等。

02 | 为什么我们需要公共神学?

基督信仰具有公共性,我们所敬拜的上帝是那位创造全宇宙、天地与洋海的主宰(《诗篇》146:6)。祂的创造、审判、救赎,以及祂对世界终末的旨意,都不应该锁在教会的“围墙”之内,只被一小群信徒听见。基督信仰的公共性与这世界是否愿意相信与顺服无关,而是出于上帝的本质:祂若不是公共的上帝,祂就根本不是上帝。

基督的群体是世上的光,又是山上的城,不能向世界隐藏自己(《马太福音》5:14)。我们如何回应世界,反映出我们信仰的内核。甚至教会选择沉默、隐退,也是一种信仰的回应。教会又是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1:23)。这世界不能用肉眼看见基督,只能看见教会,并从教会的一切认识基督。当时局变迁、社会动荡,教会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须基于信仰作出回应,才能见证基督。

面对现今全球化、信息化与后现代的世界,教会更是无时无刻不被放在公众的眼目下议论审视,基督信仰再无法回避时代议题,必须勇于向世界表明自己的良心与敬虔,用爱心与真理见证基督。教会需要公共神学,因为教会需要一个成熟的框架,指导信徒如何正确地迎接世界对教会的冲击,并有意义地回应这个世界。

03 |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神学?

公共神学必须立足于整全的基督信仰,换句话说,我们先必须清楚认识自己的信仰,才有可能正确地参与公共事务。神并没有呼召每个信徒都投入公共神学的建造。大多数的时候,教会选择先专注于传福音与培育门徒,不急于回应自己不熟悉的公共议题,并没有做错。但教会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人才,深思熟虑地参与公共神学的讨论。

如果我们将福音神学比作一个圆的圆心,公共神学就好比一个圆的圆环。圆心是我们的立足点,圆环却可以逐渐地扩大。当我们带着福音的使命走入公共领域,我们的出发点是我们的信仰,但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又具有危险性的环境。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信仰有清楚的认识,逐步扩大对世界的认识,又不断地回到信仰的圆心。

公共神学的确有好有坏。好的公共神学让这个世界敬重福音,引领人认识上帝,并让基督徒变得更智慧;坏的公共神学扭曲福音的本质,败坏基督徒的生命,并终将被世界遗忘。

面对当今的时局,华人教会需要怎样的公共神学?这篇短文无法充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针对目前常见的缺失,提出建造公共神学的四个要点:

#1 优质的公共神学始于自我觉察,终于爱里合一

公共议题具有伦理性与道德性,一旦关心必然形成观点与立场,有心加入公共议题讨论的人,都应该做好参与争辩的心理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谦卑、同理、睿智,与自己观点相左、争锋相对的局面对话。特别是,关心公共议题的人都应该自我觉察,审视自己的动机,并准备好坦白示人自己的出发点、拥抱的价值,与想保护的利益。立场不同却深思熟虑的“君子之争”,有助于多方观点进一步对话、促进深度交流,即便最后不能达成共识,也会让冲突迈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彼此可敬的对手。

教会两千年历史经历过许多严肃的教义争辩,基督徒对于争辩并不陌生。基督徒可以从三一论、基督论、预定论、称义观、成圣观、末世论等各种教义争辩的经验中学习,如何在激烈的冲突中“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以弗所书》4:3)。虽然每个基督徒都蒙同一位神的呼召,每个人也都把自己成长环境中获得的价值观带进教会。其实与外人相比,基督徒之间的共通之处还是比较多的。基督徒之间的忍耐与合一,有次序地讨论彼此立场的不同,正面积极地去面对冲突,本身就是基督信仰的见证。

相反地,劣质的公共神学经常诉诸未经思考的“身份政治”绑架听众的道德直觉。例如:“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就应该这样想。”“你是个中国人,怎么可以那样想。”其实身份认同从来不能直接证明道德立场,因为不论我们的身份认同如何,每个争论中的议题都还是需要经过沟通、学习与反思,才能形成深思熟虑的结论。

同为基督徒,每个人对于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观点与立场不同是非常可能的。但是唯有经过辩论与反思,我们才能一起进入更成熟的地步。

#2 优质的公共神学兼顾未重生的与重生的心灵

优质的公共神学必须充分地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听众是未重生的、属血气的“天然人”。类似保罗在亚略巴古(雅典的仲裁会议场地,《徒徒行传》17:16-34)向雅典人申辩一神信仰的作法,公共神学的讨论必须从共同的生活经验入手,用这个世界可以理解的语言,逐渐引入这个世界所不认识的真理。这与在教会里讲道不同,因为我们用属灵的话向属灵的人解释属灵的事(《哥林多前书》2:13),但是对于外人,就要用智慧的言语,并且经常保持和气,好像用盐调和。(《歌罗西书》4:5-6)

要记得,神对于基督徒与对于外人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神赐下超然的恩典,吩咐基督徒用信心与基督联合,结出好行为的果子。直接用基督徒的行为标准去要求这个堕落的世界顺从,只会适得其反。基督徒可以本于良心向世界见证何为良善,规劝世人行公义、好怜悯(《弥迦书》6:8)。基督徒不可以崇尚动员社会资源与政zhi权力,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不信者的身上,我们所能做的,是期待福音改变人心。

公共神学的终极目的仍然是为了建造神永恒的教会,不是改造这个世界成为地上天国。神并没有吩咐基督徒去统治这个世界,若是如此,主的门徒们必要争战,但基督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约翰福音》18:36)。基督徒总是保持入世的姿态,因为唯有这样做,才能在地上活出基督的样式。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公共议题时,例如duo胎、女权、同运、da麻、种族、枪枝管制、政D、候选人、国家认同等等,让人看见基督徒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于我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6),甘心乐意地汲取基督信仰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泉源。

#3 优质的公共神学审慎使用语言与公众对话

公共神学的核心活动是与公众对话。这包括三个层面:面向社会大众的对话、面向精英领袖的对话,与主内基督徒之间的对话。

面向社会大众的对话经常是片面的,对话者必须善于感知他人、具有同理心并富有说服力。虽然基督徒从事公众对话时不必像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所描述的那样富有魅力地滔滔雄辩,但冷静地观察公众心理并审慎地使用精准的语言确有必要。

面向精英领袖的对话类似学术性质的交流,对话者必须完全公允地重述别人的观点,逐步发展成熟的论述,并细腻地捍卫自己的立场。精英领袖之间的论坛,通常都有社群接受的语言与规范,基督徒加入论坛也必须尊重这些规则与习惯,可以一起参与塑造社群语言与沟通典范。经常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基督徒学者,通常会更多使用专业的语言、避免直接引用圣经或使用基督徒的术语,对于满足公共沟通的目的来说,是完全合理的做法。

面向公众的对话与面向信徒的讲道截然不同。讲道是邀请人来神面前敬拜祂,向人宣讲神的道,又帮助人更深地认识神。公共神学是走入不认识神的人群中,一起感受人间的冷暖,在关心这个世界的同时,分享来自基督的盼望。讲道的姿态是出于对神的敬畏,必须勇敢地高举真理,并激励教会的信心;对话的姿态却是出于对人的爱,必须温柔地穿越同温层,竭力地将真理处境化。许多人混淆了这一点,面向社会大众时采用讲道的姿态,结果让教会看起来像是激进偏狭的极端人士;面向精英领袖时拒绝尊重社群规则,结果让基督信仰变成孤芳自赏的小团体;面向信徒时又过于软弱,让真理变得混淆不清。

#4 优质的公共神学促进共存共荣的信仰生态

在公共生活中活出基督信仰并非易事,不但需要道德勇气与处事智慧,还需要经常与不同的基督徒们保持和平的关系,与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建立共存共荣的“生态系”。让我们都承认这一点:有些人和我们一样都是基督徒,但我们心理上却永远不想与他们走在一起。然而在面对公共挑战时,基督徒务必放下彼此的论断与刻板印象,主动地互相请教、彼此学习、随时合作。因为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都是同一群人。除了抒发我们自己的意见,促成基督信仰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共识,也是非常地重要。

基督徒之间寻找共识的过程中,若有人浪漫地以为可以倚靠自己的知识、聪明、技巧与社会地位去为基督“赢得”这个世界的尊重,这样的心态是危险的。恐怕这个人不能改变世界,反而被世界改变,并且陷入各样的试探与陷阱之中。基督徒必须认清事实:这个世界既然无故地恨神,就必然厌恶属神的人与属灵的事(《约翰福音》15:18-19)。敬畏神胜过惧怕人,是从事公共神学最基本的素质。其实迎合这个世界并不会让世人敬重,反而容易被人利用与受人操控。那些敬畏神的人,除了要在基督群体之中站稳真理的立场,也要温柔地倾听基督徒中间不同的观点甚至情绪,耐心地梳理我们中间的歧见。

当我们一起回到神的宝座前敬拜,一起用信心倚靠基督的恩典,那一刻,基督徒是合一的。敬拜时的讲台,最适合高举基督与传讲福音,但不适合直接处理复杂的公共议题。公共议题高度复杂又不断变化,经常超过传道人的知识与视野,因此必须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基督徒合作。讲台之下,有神学素养的传道人可以搭建公共议题的对话平台或是智库,经常邀请基督徒专业人士,促进教会内部的对话,鼓励信徒关心社会、提高公共事务的知识水平,并培养成熟、坚定而富有同理心的入世智慧。

*本文原载于“今日佳音”,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作者为美国费城韦敏斯特神学院道学硕士,博士候选人,主攻福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