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暇思——基督徒可以过传统节日吗?

文/程嫣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小时候,这是书本上的诗句;而现在,却是内心的独白。幼年不知诗中意,如今已成诗中人!

提到佳节,你会想到哪些节日呢?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当数春节和中秋节了。这两个节日遥遥相对,各具特色。一个在立春,一个在中秋;一个喜庆,一个温馨;春节拜年,是动态的,中秋赏月,是静态的—— 一动一静总相宜。

而作为基督徒,小伙伴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由于传统节日或多或少都与古代祭祀和迷信有关,基督徒可以过传统节日吗?这个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吧。


岁月列车,佳节小站

如果岁月是一列奔驰的列车,佳节就如同行程中一个个小站,暂时休息一下,换上机油,继续出发。列车如梭,一转眼,已然过去好几十站了。

小时候的春节喜气洋洋,年味十足。一桌桌丰盛的宴席,从小年夜一直吃到元宵节;一盘盘糖果巧克力,一串串鞭炮,一束束烟火;还有相互串门的表弟表妹们;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相对于热闹的春节,中秋节则是岁月静好,城市的高楼区不一定能看到月亮,但吃月饼绝对是必不可少的节目。那些年,爷爷还在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好不热闹。爷爷是吃月饼环节的“操刀人”,我和小堂弟睁大眼睛,看着爷爷把一个硕大的月饼切开。“哇,是豆沙馅!” 我们兴奋地欢呼着。豆沙馅是我们最喜欢的,口感绵密,甜在嘴里,乐在心头;莲蓉馅也相当好吃,微微的清香,淡淡的甜味。吃完月饼,一家人围着电视机观看中秋晚会,此情此景,记忆犹新。


异地求学, 身份失落

高中毕业后,只身去到希腊留学,那里华人稀少,春节也好,中秋也罢,都毫无过节气氛。宿舍的电话不支持长途,与家人通话只能到楼下的电话亭,于是,第一个除夕夜的祝福只能在寒风瑟瑟中送出。幸好后来手机和网路开始普及,可以舒服地坐在室内,与父母互相送上节日祝福。放下电话后,又和各地华人留学生在聊天室互道“Happy Chinese New Year”(当年的希腊电脑不支持中文输入,倒成了操练英文的好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节、中秋节,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了;而圣诞节、复活节,则越走越近。本来,入乡随俗是好事,我也不以为意,然而,在夜深人静时,会突然想起:“今年的春晚有些什么节目呢?” 在望见天边一轮满月时,也会想念月饼的甜蜜。心里空落落的,似乎失去了什么极其宝贵的东西。


节日意义,身份认同

再后来,到了洛杉矶,这里的华人移民众多,于是,久违的年味又回来了!每逢新春佳节,华埠(中国城)和各个华人聚居城市都会举行新春嘉年华活动,大大小小的社团、校友会、同乡会也相继展开拜年活动。中秋节也是如此,大家一起吃月饼,聚餐,各类晚会相继亮相,好不热闹。

许多海外华人都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当大家“每逢佳节倍思亲”时,便会迫切地想要举办庆祝活动,以解乡愁之苦。更重要的是,节日是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过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欢庆,更在于身份的认同。

圣经里的以色列民族,他们是上帝的选民,然而,在亡国被掳后,他们失去了敬拜上帝的圣殿,失去了上帝赐给他们的地土,必须靠着节期来维系自己的身份。节日对以色列人而言尤其重要,对华人也是如此。海外华人居住在另一个国家,长期与自己国家分离,传统节日便成为了族群身份的重要体现。


每逢佳节,思念神恩

那么基督徒是否可以过华人的传统节日呢?

虽然,春节、中秋节都可能拥有异教起源,而且有些习俗来自异教,但是,这方面的内容到了今天,其实已经不太为人所知了。更多的人把过节当作一种传统和身份认同,同时也是举行社交和庆祝活动的机会,庆祝形式也只是单纯的聚会、问候和祝福了。所以节日期间,我们可以和朋友、家人一起过节;也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将福音带给别人,那就是过节的益处了。

当然,一些异教色彩过分浓郁的节日,比如中元节等,基督徒不认同,也不宜参加。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节日的农业意义。所谓“春华秋实、春播秋收”,春节代表春天农业季节的开始,万物复苏;中秋节则代表着秋收,硕果累累。所以,我们在新春佳节,送走最冷的寒冬,等待春回大地,感谢神让万物复苏;在中秋时节,举头望明月,感谢神创造日月星辰。这些都是对神普遍启示的感恩和回应。

所以,节日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是美食,是假期;是团圆,是热闹;是回忆,是思念;是身份认同,更是感谢神恩的时机。仿照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赋诗一首,祝大家节日快乐~

《节日六韵》

小时候
节日是一桌丰盛的酒席
我在这头
长辈在那头

长大后
节日是一部小小的手机
我在这头
父母在那头

再后来
节日是一台方方的电脑
我在外头
亲人在里头

而现在
节日是一段朴素的文字
我在这头
朋友在那头

不久后
节日是一杯暖暖的咖啡
我去那头
你来这头

到未来
节日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在祂那头
你也在祂那头!

作者:程嫣儿,自幼喜欢文字;大学时留学希腊,一度墨尽笔枯。后在机缘巧合下担任华文报社记者,重新拾笔。目前攻读圣经研究博士,同时任学院院讯编辑。愿以书写为祭,奉献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