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青年事工:开启神圣的想像力 – 爱9095校园伙伴座谈会 主题二
音频收听
陆尊恩:
今天,很多人来到教会,他们事业有成、已成家立业。然而,在他们初来美国时,多数是以学生身份入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前给他们传福音呢?从教会的角度来看,学生校园距离教会较远,学生关注的话题与教会话题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关注校园事工,我们必须具备宣教的前瞻性异象。为此,我们需要主动走进校园。
一般而言,北美的校园事工实际上被视为宣教事工,即本地宣教事工。然而,许多学生来自中国大陆或其他地区,神把他们从世界各地带到了我们的家门口,因此我们将其称为家门口宣教。这涉及到教会老化的问题。老化绝非莫名其妙的现象,若教会不刻意思考这个问题,老化似乎将成为无法克服的必然现象。事实上,北美的移民教会,无论是美东还是美西,各地都面临老化问题,不分宗派背景和敬拜风格。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教会能始终保持年轻活力,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今天,我们将通过第二场座谈会探讨这个问题,星然长老将带领我们讨论如何帮助教会重振青年事工,特别是如何开启我们的神圣想象力。我们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世界,而是要睁大眼睛看向更大的世界。
王星然:
在当今教会青年事工的发展中,我不想过多讨论“know-how”这个概念。因为在我看来,并不存在一个普适的公式或方法论,只要掌握了这个公式,就能轻松地做好青年事工。在我二十多年的事工经历中,我从未觉得存在这样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公式。
实际上,我们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方法,正如刚才每个团契的介绍,我们都能体会到,在不同的团契中,上帝赋予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彼此的故事来激发我们的神圣想象力,而非试图提供一套公式或方法论供大家遵循。我不认为仅仅依靠一个公式就能振兴教会的青年事工。
为了讨论这个话题,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加入我们的座谈会:首先介绍的是陆尊恩传道,使者门徒培育资源中心(DRC)的主任。张以慧传道,她在波士顿城区教会负责学生工作,也是教会的师母。最后是栾红梅传道,她是使者校园事工的同工。
三位在学生事工上观察了这么长一段时间,觉得这一代年轻人归信福音的障碍是什么?什么是他们的偶像?给他们传福音的时候,你觉得什么是更有启发性的一个切入点?针对这一代的这个年轻人,教会和团契,我们可以怎么样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福音?
陆尊恩:
以我个人的经验,年轻人还是蛮愿意听福音的,但每个人的切入点不同。在高度连接、多元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难以找到适用于所有人的传播方法。大众媒体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年轻人可以在各种社交平台中选择。全球缺乏统一的新秩序,导致真理的概念变得模糊。目前,全球性的影响力较少,大部分现象呈现分化趋势。
在与年轻人传福音时,需重新量身定制切入点。关键是先花时间了解他们的故事、经历和关心的问题,采用客制、个性化的方式寻找切入点。通过倾听他们的故事,找到线索和素材,逐渐引入福音元素。作为传福音者,需要关注多种事物,以便在对话中找到新话题和切入点,避免话题枯竭。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
栾红梅:
我的服事从最初的UMass Lowell学生团契到后来的波士顿学生团契,发现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
首先,要避免扮演家长角色,而是与学生们建立伙伴关系或朋友关系,让学生更加信任我,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想法和问题。另外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年轻人的可塑性很强,模仿力也很强,所以辅导员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要成为一个敬前爱主的人,以便更好地带领学生。最后,不要急功近利,在迎新活动后,辅导员应该先与新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急于传播福音。为了建立这样的关系,辅导员需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故事,用心去了解他们的背景和需求。通过这种方式,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关爱学生,帮助他们在信仰中成长。
张以慧:
这些年轻人可能因为寻找朋友或建立关系而来到教会。另外一些人可能因为过去的属灵经历而对信仰产生好奇。因此,每个人接触信仰的原因都不相同。深度关系、了解和陪伴在传福音过程中至关重要。即使在已经信仰的弟兄姐妹中,也需要长期的陪伴。在每周的查经和分享中,辅导员需要与年轻人进行更多对话,解决他们在信仰上的困惑。即使在查经时向年轻人介绍信仰的核心真理,他们表达出的理解可能与辅导员的期望有所差距。这说明信仰观念、世界观和年轻人的世界观之间存在碰撞,需要通过对话和了解来解决。
传福音不仅涉及真理方面的教导,还包括信仰如何与年轻人的生活需求相遇。辅导员需要关注年轻人的生活和关心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信仰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王星然:
这个时代是一个真我时代。这个时代的伦理是真我伦理。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果今天你们三位被邀请去参加福音营或作为布道会的讲员,面对80到100个不同的人,你们的切入点会是什么?针对这么多人,我们无法为每个人提供定制化的内容,而只能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那么问题来了,你们认为这个最大公约数应该是什么?
陆尊恩:
我正在发展一系列关于成年概念的福音讲章,从青少年到成年世界,探讨如何成为真正的大人。我设计了一套名为《留学是一场成年礼》的系列课程,作为年轻人的成年礼。这些讲章关注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挣扎,因为全球的年轻人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我是谁?”在寻找个体和主体性的过程中,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的身份,我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大学时期等不同阶段的故事。我分享了我的青年成瘾、初恋、与父亲的争吵、婚姻、留学美国的经历,以及如何找到我的使命并成为传道人。我将这些故事分为五个阶段,设计成五堂富有故事性的福音信息,每一部分都围绕“How do I know who I am?”这个问题展开。
通过分享我的经历,年轻人能够产生共鸣,了解他们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他们不会照搬我的答案,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在祷告时将福音传递给他们。这样的方法旨在帮助年轻人在认识神、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从中得到启示和鼓励。
张以慧:
我想到的是,在分享福音时,我们怎么让上帝的故事与我们的故事相联系。将圣经中的困境与世界的困境相结合,强调上帝在圣经和现实世界中的恩典。特别从耶稣的故事出发,让人看到耶稣基督如何在个人和大环境的困境中展现恩典。将福音真理与个人生命相联系,虽然每个人的福音切入点都不同,但同样表现在寻找自我、面对生涯规划和生命定位时所遇到的困境和需求。
真正的困境和需求只有在耶稣基督的生命中才能得到满足。我们应关注信仰真理与个人生命和困境的关系,特别是在多媒体自媒体时代,我们渴望寻找自我。留学生在面对未来时,感到焦虑和挑战。我们要从神论、人论和救恩论角度让福音朋友知道救恩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并在其中找到不动摇的盼望。
红梅:
我想到的一个主题是迷茫,年轻的孩子们容易随波逐流,缺乏明确的方向。想起昨天晚上与学生团契查经时,提到了血漏的女人。这位女人尝试了很多方法,求医无果,病情反而加重,最后她找到了神。对于我们的学生们,他们追求学位、工作、留在美国甚至建立家庭,最关键的是如何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目标——耶稣。
王星然:
疫情刚刚过去,很多年轻人声称自己有信仰,但不愿加入固定的教会。在疫情期间,他们可以在网上挑选并参加各种在线聚会,选择符合自己喜好和敬拜风格的聚会。这种情况可能使得一些年轻人的教会观念变得更加松散。那么,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帮助这些年轻人建立正确的教会观,并融入教会呢?
张以慧:
网络教会在疫情前就已经存在,但疫情使得更多人开始参与线上聚会。网络聚会在传播信仰真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团契和小组活动的互动性和深入程度不如现场聚会。为了帮助年轻人建立正确的教会观,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会活动,培养归属感。他们在教会与同侪,与资深辅导、牧者建立深厚的关系是网络教会不容易实现的。总体来说,一方面培养大公性教会的观念,我们都是基督的教会,另外一方面鼓励他们委身在一个教会里成长,的确是一个挑战。
栾红梅:
我特别感恩,在我刚加入使者的时候,使者就给我了一个理念,强调团契应该与教会紧密联系,学生既要参与校园团契,也要融入教会。学生在信仰生命中需要在教会环境下成长,因为他们最终会离开学生团契,融入社会和教会。我在Boston建立团契后,希望小伙伴们能进入教会,在那里一起服事、聆听讲道和分享。尤其对刚受洗、刚信主的同学,陪伴他们融入教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来,他们离开校园后,信仰生活会更加稳定,不容易流失。
陆尊恩:
教会存在着无形的大公的教会和有形的牧区,有形和无形的教会都一样重要。我们真正被挑战的是说,地方堂会的必要性是什么?在网络时代,地方堂会的在线上也能满足无形的教会的功能,特别是在教会强调敬拜的情况下。在线上崇拜虽然不完美,但也满足一定的需求。在教导方面是特别被取代的一块,因为在线上的学习更客制化,更按照你的需要量身定做,讯息更好,老师的资源品质都更理想。
然而在牧养方面,教会地方堂会仍然不可替代。我们可以在群体中认识年轻人,然后为着他的个人成长和在群体中间的成长,我们去调整我们牧养的资源。好像牧羊人跟羊的关系,按照这群羊的需要,把它们带大,线上虽然可以客制化,可是少了群体那一面。如果要鼓励年轻人委身在地方堂会来成长的话,表示教会在青年牧养这一块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不只是传道人,也需要平信徒的传道人或平信徒的牧者,我们叫辅导,他们要有意向说我们愿意陪孩子一起长大,我们愿意花时间在他们身上,我们愿意学我们不会的东西,我们愿意建立关系,又挑战又训练他们之后,把他们养大,再眼泪汪汪把他们送给别人。基本上就是需要一群这样子的人,他们愿意成为教会的牧养团队,去牧养年轻人。年轻人其实在寻求牧养,他们希望被牧养,因为只是坐在那边听道是不满足的,他们希望有人互动:“只是捧我是不满足的,我希望你为我创造合适的活动,让我成长,只是一味的肯定我是不够的,其实你有时候要能够骂我,骂到心坎里,然后又不会让我生气。”所以,这都是牧养的功能,我们需要在这块持续的投资,我相信这个可以满足未来地方堂会发展青年事工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王星然:
在关于陪伴与关怀青年人的讨论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关系导向的门徒训练。请分享一些具体的经验而非书本知识,以启发我们如何在关系导向的门徒训练中帮助青年人融入教会并认识真理。是否有具体的故事可以分享?
陆尊恩:
我自己一直都保持做门训的习惯,我发现门训的概念是一种纪律。它有框架,有时间,有要求,要持续见面,有个成长目标,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program,但是门训成功的秘诀是在这个program里面有很多意料之外的teaching moments。所以我跟你约了12周,每个礼拜见面, 12周发生很多事情:你妈妈跟你吵架了,然后一下子讲错话,妈妈很崩溃,我也很崩溃,然后整天就没办法上学;或是有个男孩子跟我表白了,然后我就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好。会发生很多事情,因为有这12周作为一个训练的框架,允许我跟你进到一种关系里,当你在12周发生事情的那个素材进到门训的对话里面,我除了陪你上课,其实也是在准备好每一次碰到你都会有一些teaching moments,好像机会教育一样,通常生命改变的那一刹那,不是发生在那个课程的教材内容,而是聊到心坎里的话题。所以表面上是在做门训,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环境去做咨商辅导。后来又挑战他去成为门训导师,他又把框架带出去,可是他要学习怎么去辅导别人,那要学更长的时间,一套门训课程学两下复制DNA很容易,可是要变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去回应另外一个人遇到一个特殊状况的时候,就需要生命中的沉淀,这个是属于不刻意的部分,所以刻意跟非刻意,像左手右手左脚右脚的方式在进行中,是今天的辅导工作者可以学习的一个技巧。
栾红梅:
在去年的门训中,我带领了三个门训小组。尽管教材不同,一个是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一个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一个是人如何改变,但小组成员在一起建立了彼此的信任以后,大家就可以把心敞开。不是我要教什么,是我们在这个小组中,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伙伴的关系。门训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出口,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有一位弟兄在毕业后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但通过与小组成员一起读旧约圣经,他在这段时间里感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激励。这让我意识到神的话语具有巨大的能力。当我们真心愿意服事他们时,很多时候是圣灵在我们中间工作和带领。
张以慧:
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很喜欢参加小家聚会和退修会的时间,我常常觉得深入的关系建立并不仅仅在正式聚会中产生,而是在聚会前后以及非正式场合中的交流和关心。分享一个故事,在疫情前,教会每年会举办福音营,大家可以结识不同背景的朋友,并通过互相陪伴和关心建立深厚的友谊。记得有一对新加坡背景的华人夫妻在教会中虽然面临语言挑战,但因为对华人事奉有负担,依然选择留在教会。在退修会上,他们与其他年轻人一起吃宵夜、建立关系,并陪伴了一个从小在教会长大却尚未归主的弟兄。因为这段陪伴,新加坡弟兄在教会中逐渐稳定下来,而那个尚未归主的弟兄也在朋友们的陪伴下走向信仰。
我认为青年辅导角色很重要,同时同龄人的陪伴和激励也不可或缺。青年之间彼此的关系对于应对工作压力和生活挑战至关重要。正式聚会虽然重要,但非正式聚会和退修会等场合更能建立深入的关系,满足人们在生活和属灵方面的需求。通过这些场合,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经历,建立长久的友谊。
听众留言:
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陪伴、聆听和建立关系的话题。尽管这些方面非常重要,但有人提出了一个忧虑:如何帮助这一代学生理解神话语的权威。他担心过多的陪伴、关心和关系建立可能会让人陷入心灵鸡汤,而无法深入理解福音的核心真理。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样帮助学生,不只有停留在鸡汤的阶段。
陆尊恩:
这个问题可能是当今教会面临的最严肃挑战。年轻一代并非反对权威,而是要求权威证明自己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教会需要调整教育方式,以适应年轻人的需求。在讨论诸如LGBT议题时,教会必须证明自己了解问题、关心受影响的人群,并认识到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年轻人希望看到真正的权威,而不是用权威来掩盖无能。面对这些问题,教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教育方式。
许多复杂的伦理和社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而不能简单地用黑白分明的对立观点来解决。教会需要回归问题的本质,从头开始建立一套完整的观点。这对华人教会在神学教育方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但我们期待下一代的神学领袖能够找到解决方案。目前,教会能够展现的权威是爱的权威,关心孩子们,为了他们的成长陪伴他们。然而,在面对复杂的伦理和公共问题时,教会确实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调整。
张以慧:
感谢网友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们在强调关系和陪伴的同时,不应忽略神话语的权威。在教会服事中,无论是通过一对一辅导、门训方式还是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大家一起阅读神的话语非常重要。尽管现在是后现代时代,年轻人更愿意尊重和聆听,带着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圣经和信仰。
我们应关注神话语的权威,同时寻找不同的方式来分享和教导神的话语。我们可以保留空间,让大家对圣经有更多的解读和对话,而不仅仅是单向的权威讲解。关心和陪伴是进入信仰的方式,但我们的根基始终在神话语的权威上。
栾红梅:
同学们对神的话语确实是感兴趣的。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圣经认识神。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很喜欢思考,他们希望弄明白圣经在讲什么。因此,在读经时,我们可以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并鼓励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在进行学生工作时,我们需要明确目标:把他们带到神面前。无论我们如何关怀他们,举办各种活动,最终的目标是给他们最好的——神的话语。我们要尽心竭力,想尽办法让他们明白神的话,认识真理,并归向神。
结束祷告:
我们一起来祷告。亲爱的天父,孩子赞美你,因为你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你也与心灵谦卑忧伤人同居。主,我们为着能够先领受主你宝贵的救恩,主你呼召我们来跟随你,感谢你,主,我们也为着这世代的年轻人来祷告。主,求你开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能够看见,能够发现这世代年轻人的需要是什么?主也求你帮助我们谦卑能够更多的学习知道在哪方面,不管是在真理的认识上,我们需要更多的用功,或是在牧养上,我们要更多积极的主动,求你赐给我们智慧。主也求你帮助我们,不管我们是在机构或在地方的教会,我们可以在你里面成为互惠伙伴,有这么多的年轻的灵魂需要认识你,主求求你真是继续在他们生命中动工,主求你更多兴起年轻人基督徒能够立定心志跟随你,也帮助年轻的基督徒在面对这个时代的各样潮流挑战当中,能够在你的话语当中站立得稳,能够清楚在这个世代当中怎么样完全地跟随你,谢谢主,把这个聚会带到主面前,求主赐福,这样祷告是奉靠耶稣基督得胜的名,阿门。
整理/Olive、音频/浩伦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