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非洲散居华人宣教的挑战

文/龚文辉,Kenneth Nehrbass
Image

“散居”一词原为希腊文διασπορά(英文diaspora),中文圣经里翻译为“散居”或“分散”(约7:35,雅1:1,彼前1:1,新译本)。教会历史上旧约时代“分散”的犹太人及新约时期“分散”的基督徒,均用这个词。近年社会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里多用“散居”来描述离乡别井、迁徙移居的人。人口散居是全球化的大趋势。

华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散居群体,在分布全球各地的约4600万散居华人中,至少有200万在非洲,而且每年有增无减。华人大量涌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回报,中国在非洲全境内大量投资建设高速公路、道路、铁路、桥梁,大坝和高楼。这些散居华人包括工程师、建筑工人、矿工、医生、护士、厨师、餐厅工作人员、管家、保安和教师等人群。中国商人正在寻找机会开设餐饮、医药服务、批发零售店以及建造厂房。这一切的背后有神的计划(创1:28)与召聚回家的宣教目标(申30:1-3,诗67:2)。

我于2014年举家从北美迁往非洲肯尼亚,开始华人散聚宣教(Chinese Diaspora Mission)工作。散聚宣教以传统宣教为基础,但突破其地域(本地与外地)与事工(布道与差传)的简单分类,以“散居人口”为导向,其宣教事工包含四个方面:服事“散居人口” (missions to the diaspora);兴起“散居人口”(missions through the diaspora);超越“散居人口”(missions by/beyond the diaspora);联同“散居人口”(missions with the diaspora)。华人散聚事工CDM致力于帮助华人教会动员、装备和差派宣教士,在散居华人及其他族群中造就主门徒。我们寻求有共同异象的宣教机构、华人教会以及非洲教会合作,在非洲的散居华人群体与散居华人所在的本地群体中开展宣教事工。

华人大量涌入东非,对当地教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服事“散居人口”(missions to the diaspora),即对散居华人进行跨文化宣教的好机会。在非洲,基督教国家很多,例如肯尼亚,福音教会多达数千间。东非教会算是有经验的成熟教会,可以参与宣教和门训事工。然而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华人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却被忽视了。目前,非洲64个国家仅有不到40间华人教会,将近一半教会在南非,除南非外,平均每两个非洲国家有不到一间华人教会。全非洲约1200名华人基督徒固定参加聚会,平均每个华人教会约30人。非洲教会在服事“散居人口”的事工中遇到的障碍很多。  

我曾参与肯尼亚浸信会神学院(KBTC)的神学教导工作,在教授课程期间,特别采访了12位东非教会领袖牧者,请他们分享与当地华人相处的感受与看法,以此作为散聚宣教的一个小研究,旨在发现非洲教会领袖在向散居华人传福音时遇到的难处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弟兄姐妹更多了解非洲华人宣教的需要,也希望对宣教机构与教会开展散聚宣教有所帮助。

一、障碍

在接触东非散居华人的过程中,非洲当地教会领袖普遍反映遇到很多挑战和障碍,主要包括:交流困难、文化差异、缺乏切入点以及缺乏资源。

1. 交流困难

东非当地教会很少有人会说中文,他们说当地的斯瓦希里语,官方语言是英语,而肯尼亚的大多数华人不懂斯瓦希里语,英语水平也不高。当地的牧者表示,他们看到有华人来到家门口工作,例如在社区盖楼房、修筑高速公路等,但由于语言障碍,他们并未和这些华人有什么交流;此外,华人更倾向于用中文与同胞交流。如果双方不能使用同一种语言流利沟通,连闲谈都成问题,讨论属灵问题就更加挑战了。

2. 文化差异

东非教会不了解中国文化,只从电视电影里知道中国功夫,从商场店铺知道中国制造的产品。然后就有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例如,当地人不吃狗肉,但他们以为中国人都是吃狗肉的;其实多数中国人不一定吃狗肉。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饮食习惯的差异扩大了文化差距,大部分在肯尼亚的华人也不熟悉非洲文化。

3. 缺乏切入点

所有被采访的非洲教会牧者都知道非洲有大量华人移民,特别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然而他们承认,他们很少有机会与这些华人互动,更不用说与他们深入交流了。当地华人的职业与大多数非洲人完全不同,他们来到非洲从事建筑工作或经营特定业务,这些业务将他们与大多数不同工种的非洲人隔开了。中国有句俗语:“隔行如隔山”。因此,对于非洲教会牧者来说,他们与当地华人处在不同的世界。

许多华人急于尽快完成工作项目,以便回中国与家人团聚,所以他们可能不会花精力在非洲投资,建立长期的工作关系。此外,为了安全,完成一天工作后,许多华人仍留在安全的建筑区域内。即使中国人在他们的民族聚居区之外经营,非洲人也很难在非工作时段或周末遇到他们,因为他们工作很努力,总是加班。

除了由不同的工作空间和职业造成分离之外,社会经济差异也导致缺乏切入点。在肯尼亚的大多数华人非常富有,很多都从事基础设施建造行业,而当地有些牧师比较贫穷。贫富差异的悬殊,使他们很难接触或接近华人。贫富差距的阻碍因素似乎比语言或文化差异更难克服。

4. 缺乏资源

社会经济差距导致缺乏宣教资金。肯尼亚的经济现状导致大多数教会没有资金给牧师支付工资,更不用说花钱进行外展福音事工了,甚至有的牧者连交手机话费都成问题。除了财政困难,福音单张和双语圣经等福音材料的短缺也阻碍了他们向外传福音。

二、分析和建议

大量华人涌入非洲正是传福音的大好机会。非洲教会领袖正在寻求机遇与中国人进行深层的属灵接触,希望有合适的机会,使服事散居华人的工作变得不那么困难。他们提到连结华人教会与宣教士作中介人、使用中英文媒体、把握机遇性跨文化场合,参与并创造更多和当地教会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如运动项目、非洲文化聚餐、中国新年与中秋庆典等,福音外展不再难以企及。然而,下面几个要素不能忽略。

1. 了解跨文化交流的特点

传福音和了解该种族的文化息息相关。非洲教会牧者认为,只要将短片、福音单张翻译成中文,或者使用口译员,为散居华人举办传福音活动,障碍就会消除。他们不太了解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跟华人传福音或是交流。跨文化宣教不但需要有同理心,也需要灵活变通和彼此接纳。

让我举一个来自跨文化交流的例子。东非与中国都有高指数的权势格局(Power Dynamics)。然而,在我与非洲教会领袖的会谈中,几乎没有人提及如何弥合中国富商与东非教会成员及领袖之间的权势差距。权势差距(Power Distance)和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这两个文化价值观维度最大程度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进程,这两个因素程度高的文化持有者会非常刻板地维持群内的界限,对于是否信任群外成员,他们持谨慎的态度。散居在非洲的华人就拥有这两个文化价值观的高量值维度。所以,如何在非洲教会与散居华人之间搭建桥梁,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此外,“面子”在中国和非洲文化中都很重要,但“面子问题”在这两种场景下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如果非洲教会熟悉中国文化里如何恢复和保持面子的方法,他们的事工会更加有效。例如,教育在东非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它是中国文化里抬高面子的主要方式,也是非洲牧者作为宗教问题“专家”获得被华人聆听机会的主要手段。然而,普遍“低学历”的非洲教会牧者想要接触学历比他们高、未信福音的华人族群,非常有挑战。在中国文化看来,告诉别人自己的需求,是很没面子的,但非洲人不觉得向一个富有的“赞助人”请求财务援助是一件丢脸的事。华人朋友在餐厅一起吃饭的时候会抢着付账,而非洲人却不太会这么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而言之,非洲教会想要更容易地接触到华人,进而给他们传福音,就要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特别了解“面子”和“关系”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建立朋友关系,从而使人建立与神的关系。

2. 平衡焦虑的程度

被采访的牧者表示,他们对于缩小文化差距这个问题感到焦虑,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焦虑在跨文化交流中反而是有帮助的,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另一种文化的专家。也就是说,焦虑有助于避免过度自信,坚持已有的成见或刻板印象。 

3. 善用中国的合作伙伴和中介人

与其直接接触非洲的散居华人,举办福音外传活动,非洲教会不如善用华人基督徒、宣教士作中介,因为他们是解决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最佳桥梁。中国教会期望到2030年至少派出20,000名华人宣教士,在万民中践行大使命和造就主门徒。非洲教会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资源和机会,预备好自己,接纳华人宣教士,与这些宣教士一起,向“散居人口”传福音(missions to the diaspora);当地的华人基督徒经过培训、门训,可以加入兴起“散居人口”(missions through the diaspora),建立华人教会,服事自己的同胞;进而可以经由这些“散居人口”就在本地作跨文化的宣教工作(missions by/beyond the diaspora),通过华人基督徒接触非洲的非信徒;甚至,其他教会与福音机构可以和“散居人口”一起参与普世宣教(missions with the diaspora)。

三、工场呼声

华人散聚事工为华人教会建立了三个在非洲参与宣教的平台。

1. 圣经教导平台。

我们已经在非洲建立了iTIM(注1)领袖训练中心,iTIM从基础门训开始、共有5个系列18个课程,从教会牧者和领袖入手,开展以神话语为根基的系统门训工作。

2. 教会短宣平台。

我们每年有计划地组织短宣,参与非洲各地的iTIM领袖训练,栽培当地教会平信徒与传道人、散居华人教会的牧者和华人宣教士,积极推进短宣使之成为持续的宣教。

3. 长宣资源平台。

我们配合中国教会差派长期宣教士和在散居华人中兴起的带职宣教士,与在非洲教会兴起的本土宣教士一起,在各地开办教育、发展社区、建立教会、造就门徒,更新社区文化。

我们坚信宣教是神的工作,主权在神,凡事祷告主,寻求主的旨意和引导。我们提倡团队合作,在信仰的基础上,不分宗派、国籍、文化,求同存异,为神国的降临,搭配侍奉。如非洲谚语所说:“你要走得快,你一个人走;你要走得远,大家一起走!” 请你来非洲帮助我们!让我们同心合意,一同兴旺主福音!

注1:iTIM是英文Institute for Training in Ministry缩写,由前海外基督使团(OMF)资深宣教士Dr. Robert Samms发起,与多间美国神学院有扎实的牧会、宣教与神学研究经验的专家(如哥伦比亚国际大学CIU的Dr. Terry Powell, Dr. Earl McQuay等)同工完成的平信徒领袖栽培与门训课程,强调在事工与生活中的小组/团契训练,而非神学院课堂讲授式的专业学习。

Image

参考文献:

该文章摘自龚文辉与Kenneth Nehrbass 2017年在非洲的华人散聚宣教的一个研究报告Reaching out to diaspora Chinese in East Africa: Barriers and Bridges,发表在Missi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7, Vol. 45(3) 236–251, 与龚文辉PhD论文 Missions Beyond: The Diaspora Chinese in Africa 发表在ProQuest (2020) 有内容更新。

龚文辉,慕迪(Moody)道学硕士、正道(LES)教牧学博士与拜欧拉(Biola)跨文化研究哲学博士。担任华人散聚事工(CDM International)非洲工场主任。Kenneth Nehrbass是拜欧拉(Biola)大学库克(Cook)跨文化研究学院的助理教授,全职从事跨文化研究与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