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行传”——主在哪里,服事的也在哪里

文/吴宏为
Image

事奉主是基督徒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个基督徒事奉的经历或许不同,但都可以体会到神妙手引领的痕迹。主说:“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十二26)简单的说,这段经文可以归纳出四个要点:

事奉的对象——主耶稣
事奉的心态——跟从主
事奉的准备——随时预备好
事奉的满足——蒙天父的尊重

文中“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英文信息版的翻译更点出了令人深思的涵义,“…Then you’ll be where I am, ready to serve at a moment’s notice.”(我在那里,你也要在哪里随时准备服事。) [The Message].

回顾自己这一生事奉主的经历,在摸索中体会神恩典的带领,在服事中胜过自我的设限,在尝试中激励自己的成长,在感恩中警醒主要我们“随时预备服事”的美意。就以“事奉行传”见证服事主的喜乐和成长。

事奉是何物?懵懂之中,自我设限

认识主信了福音之后,常听到主里的长辈说,“要成长就要参加事奉……”,当时真是懵懵懂懂,连什么是“事奉”都搞不清楚。大一刚信主时,参加教会团契活动对自我形象的冲击还真不小,弹琴吗,免了!唱歌嘛,认不得豆芽菜的乐谱,高不成低不就的嗓音,藏拙吧!带领团体游戏,嘿嘿,能在大风吹找到椅子,不被吊单罚唱歌或旺旺学狗叫那就喘口大气,如释重担了。眼看着大哥大姐们,落落大方,能说能唱,大风吹到时,鹤立鸡群,一夫当关,扮什么像什么,分享圣经,说起见证也一样头头是道,羡慕极了!自己嘛,只好“谦卑,谦卑,再谦卑”努力的当个隐形人,大概只能做些杂事,搬搬椅子,摆摆桌子,分分歌本……其实我还挺乐意做这些的。

想想自己实在是个内向,喜爱思索,不爱出头的独行侠。有件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记得高中上国文课时,老师会叫同学们轮流读课文,因为我的母亲是北方人,父亲是本省人,在家必须使用双声带,国语发音也许比较准确些。有一次,国文老师居然当着全班的同学说,“你来代表参加国语演讲比赛…”哇塞,这岂只是如雷贯耳,简直是泰山压顶。当时我立刻恭敬起立结结巴巴对老师说,“我会……会……会吓得说……说……不出话来,还是,请……请……别的同学吧!”老师看我当时颤惊的气色,只好免用我的“字正腔圆”了。所以要在人前抛头露脸,“有服有事”,难哦!

事奉第一课——热忱所至,胜过羞涩

信主后,有一点不同的是对认识圣经真是又好奇,又有热忱(这热忱一直持续到今天),当时自己读圣经看得似懂非懂,于是星期天早上遍访学校附近的教会,听说哪位牧长讲得好就找机会去听。星期六就随着信主的大哥大姐们参加团契活动,包括诗班练习,这对自己倒是新的尝试,反正练完了又有饭吃,吃完了又有查经,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有一次,诗班的指挥临时有事迟迟没有出现,当时的美籍宣教士刚好是我大一的英文老师,她可是能弹能唱,居然当着大家的面说,“Stephen,你来带带大家练练唱……”(润润嗓子等指挥来是我的解释。)对我来说,这要求虽然不像是上十字架,那可是“拿鸭子上架!”老师可真有鼓励的恩赐,再三说“Give it a try…”班友们看“好戏”的眼神可真忘不了,碍于师命难违,勉为其难,站上了台前,第一句话是“请大家努力看自己的歌本,随着琴唱……”心想“就别看我了!”如此可以避免与班友眼光接触,免去紧张的窘境,反正比手划脚就这么空前绝后的一次了。

人算还真不如天算,神可真知道什么是我该学该克服的第一课。练完了唱诗,刚放下心准备好好吃它一顿,宣教士的老师居然说,“从下周起星期天晚上的聚会,就派你领大家唱诗了。”我的天啊,足足有一个星期我茶饭不思,食不知味,饥不择“诗”(不知如何挑选诗歌),因为唱诗时间大约30分钟,领诗的必须从诗歌本选几首诗歌,同时也开放给大家当场选诗。上了台,除了请大家唱,加上“比划,比划”,难的是还得“说两句”,不能多说,当然我是多说不了,但也不能少说,总不能老说“请唱下一首……”这就让我想起当年国文老师演讲比赛的邀请,历史居然让英文老师来重演,不同的是,那股子对圣经的热忱让我转移注意力到思想诗歌的来源和信息,为什么作诗的人那么写?于是我给自己买了两本书好好恶补一番,“圣诗典考”加上“乐理初步”,前者让我有话可说,后者至少让我“比划”合(乐)理。就这样,从腼腆羞涩,最不爱出头站在人前说话,被“上架”了三年担任聚会时的诗歌领唱。

学了什么功课?至少敢在人前说话不先脸红了,还有,在唱古典诗歌时,歌词里的信息加深了对圣经的了解,诗歌作者有血有泪,有忧有乐的经历,让我从心里唱出了“我宁愿有耶稣”(I rather have Jesus)的宣告。

事奉的操练——勤于学习,忠心分享

研究所是在加州的史坦福大学念的,因地理之便,湾区常有过路的名牧讲员,当时因热爱圣经喜欢听道的初衷未改,有机会就参加培灵会,研经会,虽然对各派神学,林林总总的教会宗派一知半解,但到底吸收了不少知识。毕业了,第一分工作是在田纳西州偏僻小镇的化学厂,举一例吧,我家三小占当地初中高中百分之六十的“亚裔学生”,当然没有中文教会查经班的选择,只能参加家里附近浸信会的主日崇拜和主日学活动了。刚开始,教会的美国“乡亲”还真不知道怎么和我们打交道。点头微笑亲切有之,偶而也你好我好,上主日学的课,人家也不知道我英文会话的水平,自然就轮不到我发表高论了,我也乐得当忠心无声的听众。

记不得是哪一次主日学了,讨论什么问题也忘了,我只记得大家在沉思老师的问题时,突然老师点名问我怎么想?大概是礼貌性的问问吧,当时我在加州听道储藏的“满腹经纶”还居然派上用场,让我以中式英文说了出来回答问题。这下可好,一语惊人,我还记得那些惊讶的眼神和称赞鼓励的话,美国朋友可真擅长说好话喔!这下破戒了,老师再也不饶我,没事就来这么一句,“Stephen, what do you think? ”以前上主日学,课前瞄几眼课本,这下每周都得仔细读读了,不然一问就“Sink”没话说了。

过了不久,有趣的事发生了,教会的提名委员会居然问我要不要担任成人组30–32岁班的“主日学老师”?我打趣的问他们说,“您们听得懂我的英文吗?”他们的回答可真妙,“因为你有些腔调,我们不见得很懂,所以我们会很注意听。”真是天涯逢知音,笑声之余,我得面对“教还是不教”的“天人之战”。困难,多着啦,且不说英文表达的能力,单说圣经吧,大部分时间读的是合和本的中文圣经,念起英文圣经还得查查字典,怎么教?还有,一班约有20人大半是公司的同事夫妇,有些班友还是小主管,个个能言善道是公司的明日之星呢。看环境,打退堂鼓是情有可原,但回头一想,这难道不是学英文圣经最好的机会吗?逛书店给自己买了本Ryrie带注释的英文圣经,还记得逛书店时遇到一位陌生人,闲聊中他特别说到那寻主的少年官,缺少的一件便是变卖所有的来“跟从主”。(可十21)听了,想想就这么决定教了。

开始时,我把问题写在大张的纸上,要是听不懂,总看得懂吧,班友挺合作的,也不见外,遇到不发言的,我也学学问那些寡言者,“What do you think?” 自己不谦卑也不行,那些艰深难读的解经书就成了床头睡前的必须品催眠剂了。这样,从80年代接下了教主日学的工作至今,数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过。

学到什么?持续对神话语的热忱,因着环境的不同,开启了以中英各种译本来研读圣经的经历,加上解释希腊文圣经字典的辅助,对一些难懂的经文真是豁然开朗,神尊重了我对祂话语的热忱。

事奉的惊喜——跨越文化,拓展眼界

另一个有趣的经历也是难忘的里程碑。教主日学之后不久,有一次在美东南区夏令会我担任司会,介绍讲员后,讲员说座中有些听不懂华语的朋友,讲道需要英语翻译,这下办事的同工们都傻了,一些耳机原来是准备同步翻译将普通话翻成广东话为年长说广东话的朋友预备的。有工具,但临时哪有勇夫敢出头的,我这司会看到这场面,心想主日学都教了,硬着头皮当“敢死队”吧,细声细气的说“我来试试看”(I will give it a try, 英文老师教过的)。就别说出了多少冷汗了,东一句西一句中式英文加上“比手划脚”,当场又翻不到英文圣经的经节,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完事了,美国朋友很好心过来安慰我,还谢谢我的翻译,幽默地说“我们很欣赏你的body language。”弄得我真是啼笑皆非,他们也好心的告诉我几个关键的口语英文字,表示他们也“似懂非懂”听进了一些。这个经验奠定了我对如何将中文讲道英语口语化的好奇心,奥妙的中文典故,传神的比喻用以说明圣经的真理,但却是难以翻译成英文;相对的,英语讲道中幽默的笑话,使经义更加明显还真难以中译。这也打开了对传述圣经真理的新眼界,解释经文可以引经据典,正确但用词可能生硬,要能跨文化说得深入人心的举例应用,就要有深入浅出的口语艺术了。说真的,这些念头,还真提高了我用英文写作及讲道表达的能力。套句老话“万事互相效力”,“效力”使万事也相对容易了。

事奉的挑战——随时预备,勇往直前

不久之前,我偶而参加了本地华人读书会举办的专题演讲,读书会的成员可有来头,都是些作家,记者,文学的爱好者,大部分仍未信主。我这学理工的是偶而出现的异类听众,讨论中,一位认识的朋友居然对主席建议说,请吴先生来谈谈“科学与文学”。哪有这种难题的,当场委婉拒绝,但我补充了一句,“既然大家喜欢读书,『选好书,读好书,写好书』应当是读书会的宗旨,若大家不觉得不合适,有机会我可以谈谈『圣经这本书』。”他们怎么讨论决定我不得而知,但我接到的邀请是,“不谈宗教,不谈信仰,多谈文学,你可以与我们分享圣经这本书……”够挑战吧,就这样我配合了圣地之旅死海古卷考古遗迹的照片和自己研究的心得,在读书会首次介绍了“圣经这本书。”

神实在很有幽默感,就凭我从信主至今这点对认识圣经的热忱,祂开了许许多多我从未想到的事奉机会。乍看之下虽然平凡,但却打开了许多自己“自我设限”的籓篱,或想都没想到的服事机会。所以“事奉行传”就是“行之”而“传之”,跟随主行,主在哪儿,就随时准备好传到哪儿。阿们!

作者来自台湾,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获史丹福大学博士。吴弟兄曾任职化学厂及药厂产品研发实验室主管。退休后任密苏里浸信会大学校董兼生化客座教授。其妻子陈安姐妹毕业于圣路易圣约神学院专攻心灵关怀与辅导。目前二人在研经,情绪健康,婚姻与家庭方面服事教会弟兄姐妹。